比特币(BTC)价格超10万美元现双顶形态引担忧,但分析师称机构资金流入使暴跌可能性降低

根据@AltcoinGordon的分析,数字资产银行Sygnum的投资研究主管Katalin Tischhauser建议,尽管比特币(BTC)在10万美元上方形成的潜在双顶形态值得警惕,但若无重大黑天鹅事件,不太可能发生2022年那样的大规模崩盘。Tischhauser认为,当前的牛市周期有本质不同,其驱动力来自现货ETF带来的“粘性”长期机构资本,这些ETF已吸引了超过480亿美元的净流入。这种机构需求为价格提供了强力支撑,使市场更具韧性。Tischhauser还指出,由于机构资金流的影响力现已超过矿工抛售压力,传统的四年减半周期的影响力可能已经“失效”。该分析同时强调了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关键风险,即专注于快速代币退出的“庞氏风投”正在扼杀区块链创新并招致监管行动,这可能影响更广泛的市场情绪。
原文链接详细分析
比特币(BTC)在机构支持下面临危险的双顶形态
加密货币市场正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因为比特币(BTC)正在努力应对一个潜在的双顶形态,这是一种经典的技术形态,通常预示着看跌反转。数字资产银行Sygnum的投资研究主管Katalin Tischhauser表示,尽管该信号需要谨慎对待,但如果没有重大的黑天鹅事件,像2022年加密寒冬那样灾难性的崩盘似乎不太可能。比特币已经盘整了近两个月,BTCUSDT交易对目前在$109,503.38美元附近交易,过去24小时温和上涨1%。这一价格行为发生在关键阻力位$110,000美元下方,该高点在今年1月首次触及。在历史高点附近长时间的横盘整理意味着潜在的趋势枯竭,这为包括资深技术分析师Peter Brandt在内的观察家所倡导的双顶理论增添了可信度。
这种技术形态令交易者担忧。双顶形态由两个大致在同一价格水平的连续峰值组成,中间由一个低谷隔开。对比特币而言,峰值在$110,000美元附近,而低谷则是4月初跌至$75,000美元左右的水平。如果BTC在当前阻力位受阻,随后跌破$75,000美元的颈线支撑位,那么将出现明确的破位。这样的走势理论上可能引发价格急剧下跌至$27,0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从峰值暴跌75%。在加密世界中,技术形态常常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发现该形态的交易者采取的集体行动会强化预期的结果。然而,Tischhauser强调,单靠技术分析本身很少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崩盘。2022年的崩盘是由Terra生态系统崩溃和FTX欺诈性破产等基本面催化剂推动的,而这些事件发生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激进加息的背景下。如果没有类似的系统性冲击,当前的市场结构可能会更具韧性。
机构资金流入与市场动态转变
本轮周期的主要区别在于驱动反弹的资本性质。与以往由散户炒作和叙事推动的周期不同,当前的牛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构资金流入的影响。根据Farside Investors的数据,自2024年1月推出以来,现货比特币ETF已累计获得超过480亿美元的净流入。这代表了来自长期配置者的“粘性”资本。Tischhauser指出,机构在进行配置前会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其配置是长期的,这为市场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来自ETF的持续购买压力有效地减少了市场上可用的BTC供应量。因此,任何新的大规模投资都会对价格产生更显著的向上影响。此外,企业采用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的趋势也在增长,bitcointreasuries.net的数据显示,目前有141家上市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超过841,000枚BTC。这种机构基石表明,历史性的四年减半周期可能不再是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因为矿工抛售现在仅占日均交易量的极小部分——不到0.1%。
Web3的资金危机:庞氏风投是否正在扼杀创新?
尽管比特币的宏观前景受到机构资本的支撑,但Web3领域的底层却揭示出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这可能破坏其长期增长。很大一部分风险投资正流向那些优先考虑内部人士快速退出流动性而非可持续产品开发的代币交易,从而创造了一个类似庞氏骗局的系统。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尽管全球风险融资有所下降,但仍有不成比例的份额继续资助那些具有激进代币解锁计划的项目。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的风险投资;它不是为了长期价值而容忍早期亏损,而是将流动性提前,一旦早期投资者套现,项目往往只剩下空壳。这种动态对生态系统构成了重大风险,因为它催生了大量的僵尸协议,并侵蚀了用户和建设者的信任。这种掠夺性的融资模式正吸引监管机构的审查,并损害了行业的声誉。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最近的行动,包括一起涉案金额达1.98亿美元的欺诈案,凸显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只要投资条款将代币视为退出策略,企业家就会为炒作周期而非真实用户需求进行优化,这将继续困扰Web3的创新潜力。
Gordon
@AltcoinGordonFrom $0 to Crypto multi millionaire in 3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