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
9/3/2025 8:25:00 PM

通胀对抗稀缺型加密资产:@kwok_phil 警示 BTC、ETH 的完美风暴 — 5 个关键交易信号

通胀对抗稀缺型加密资产:@kwok_phil 警示 BTC、ETH 的完美风暴 — 5 个关键交易信号

据 @kwok_phil 称,通胀正在侵蚀法币的价值储藏功能,而总量稀缺的加密资产正成为替代品,或为资金向 BTC、ETH 迁移酝酿“完美风暴”。来源:@kwok_phil 比特币供应上限为 2100 万枚,且通过减半机制逐步降低新增发行,强化其稀缺属性,供交易者评估通胀对冲配置。来源:Bitcoin whitepaper, Satoshi Nakamoto, 2008 以太坊在 EIP-1559 下对部分交易费进行燃烧,并在合并后降低净发行,在链上需求较高时出现过净通缩区间。来源:Ethereum Foundation 交易者评估该论点时通常跟踪 CPI、PCE、美元指数与实际利率,以衡量法币购买力趋势并研判稀缺资产的潜在资金流向。来源: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与 U.S. Treasury 围绕稀缺叙事的链上与市场指标包括 BTC 发行与减半周期、ETH 净供应与燃烧速率、BTC 优势度,以及现货-期货基差。来源:Glassnode 与 CME Group

原文链接

详细分析

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演变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叙事正在浮现,这可能重塑全球投资策略。根据Phil Kwok,一位加密领域的知名声音,一个完美的风暴正在酝酿中,由两个基本转变驱动:法定货币在疯狂通胀中失去可靠的价值储存功能,以及有限供应的加密货币作为可行替代品的崛起。这一观点于2025年9月3日分享,强调了传统货币如何失去购买力,促使交易者关注像比特币(BTC)和以太坊(ETH)这样的数字资产,以实现长期价值保存。随着主要经济体通胀持续飙升,精明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转向加密交易对来对冲这些压力,这可能引发大量资金流入该领域。

通胀对法定货币和加密市场的影响

深入分析这一观点,诸如美元之类的法定货币已被通胀趋势重创,最近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物价指数以几十年来未见的速率攀升。例如,政府来源的历史报告表明,通胀在2022年中期达到超过9%的峰值,侵蚀了储蓄并推动投资者转向具有稀缺模型的资产。比特币以其2100万枚硬币的上限供应脱颖而出,作为数字黄金标准,通常在法定贬值时期呈现反向相关。监控BTC/USD交易对的交易者观察到,在高通胀公告期间,如美联储利率决定的发布,比特币价格往往作为避险资产而上涨。这种动态创造了交易机会,投资者可以在通胀数据超出预期时进入多头头寸,有可能将BTC价格推向围绕70000美元的关键阻力位,基于2024年牛市模式。

此外,链上指标强化了这一转变。区块链分析平台的数据显示,在通胀峰值期间,机构持有者增加了比特币积累,在像Binance这样的交易所上的交易量响应经济新闻而激增高达50%。例如,在主要CPI发布后的24小时内,ETH交易量历史上激增,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提升。这不仅验证了加密货币有限供应的优势,还为多元化投资组合打开了大门,包括受益于更广泛生态系统采用的山寨币如Solana(SOL)。交易者应关注BTC的50000美元支撑位,因为突破可能信号短期修正,而持续的买入压力可能将其推向新高,与Kwok的愿景一致。

完美风暴中的交易策略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酝酿中的风暴,交易者建议关注跨市场相关性,特别是股票市场在通胀恐惧中的下跌如何将资金引导到加密。例如,当传统指数如S&P 500因利率上升而下跌时,加密流入往往增加,正如投资公司基金流动报告所示,2023-2024年间数十亿美元被重定向到BTC和ETH。纳入技术指标如相对强弱指数(RSI)和移动平均线可以帮助识别入场点;在通胀驱动的反弹中,BTC图表上的RSI超过70可能表示超买状况,建议获利了结策略。此外,探索像BTC/USDT永续期货这样的杠杆交易对可以放大收益,但风险管理对于避免波动中的清算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即时交易,长期影响对机构流动是深刻的。随着更多实体认识到加密作为通胀对冲的作用,我们可能看到加速采用,提升流动性和随时间减少波动。这一叙事与更广泛的市场情绪相连,其中AI驱动的分析越来越多地用于预测这些转变,可能影响像去中心化计算网络中的AI代币。总之,Kwok的洞见突显了加密交易者的关键时刻,敦促为潜在范式转变做好准备。通过保持对经济指标和链上数据的敏感,投资者可以将通胀挑战转化为盈利机会。

Phil Kwok | EasyA

@kwok_phil

Co-founder @EasyA_App 👨‍⚖️ Attorney 🗽 Prev. @LinklatersLLP @sullcrom 👨‍🎓Ranked 1st @cambridge_uni 👨‍💻 OS Web3 contributor 👨‍🏫 Lecturer @cambridge_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