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aprioleio称:nof1 加密交易机器人用RSI/MACD在3分钟与4小时周期缺乏长期阿尔法
 
                            
                        据@caprioleio称,nof1 机器人依赖于3分钟和4小时级别的20周期动量、RSI和MACD,并处于随机游走趋近于0的状态,意味着这些策略没有持续性优势(来源:@caprioleio 于X平台)。据@caprioleio称,这些输入属于“垃圾进=垃圾出”,上述指标没有长期阿尔法,因此交易者不应指望仅靠指标的系统获得持续超额收益(来源:@caprioleio 于X平台)。据@caprioleio称,寻求长期阿尔法的资金应避免将资本配置给这类短周期、RSI/MACD动量机器人(来源:@caprioleio 于X平台)。
原文链接详细分析
在加密货币交易的快速世界中,BTC和ETH的价格往往因市场情绪和技术指标而剧烈波动,行业专家Charles Edwards最近的见解引发了关于自动化交易机器人局限性的讨论。Edwards以其在加密市场的敏锐分析而闻名,他指出许多像Numerai的n-of-1实验这样的竞赛中的机器人本质上是在走向零的随机游走。这些机器人严重依赖基本的20周期动量、RSI和MACD等工具,在3分钟和4小时时间框架上进行交易。根据Edwards在2025年10月21日的声明,这种方法缺乏长期阿尔法,意味着它们无法产生一致的超额表现。这在加密领域引起强烈共鸣,那里交易者经常追逐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波动资产的快速收益,但它强调了一个更广泛的教训:垃圾输入等于垃圾输出,当涉及到输入数据和策略设计时。
传统指标在加密交易中的不足
深入探讨Edwards的评论,很明显像RSI(相对强弱指数)和MACD(移动平均收敛散度)这样的指标几十年来一直是交易的支柱,然而它们在产生可持续阿尔法的效能,尤其是在不可预测的加密市场中,是值得怀疑的。例如,在3分钟时间框架上,这些指标可能频繁信号超买或超卖状况,导致机器人执行利用短期噪音而非有意义趋势的交易。在BTC/USDT等主要交易所的BTC交易对背景下,我们看到基于动量的策略如何在横盘市场中导致锯齿状损失。Edwards强调,如果不纳入更强大的数据驱动元素,如链上指标——例如比特币的网络哈希率或以太坊的燃气费——这些机器人注定会表现不佳。来自Glassnode等来源的历史数据显示,忽略长期基本面的策略往往在熊市中导致超过50%的回撤,如2022年加密冬天所见。寻求阿尔法的交易者应优先考虑多时间框架分析,将短期信号与更广泛的市场指标结合,以识别真正的支撑和阻力水平,例如BTC最近几个月观察到的关键60000美元支撑区。
整合AI和链上数据以获得更好阿尔法
在此基础上,AI在交易中的兴起提供了超越简单指标的机会。虽然Edwards批评机器人竞赛依赖过时指标,但精明的加密交易者正在探索分析海量数据集的AI驱动模型,包括像ETH/BTC和SOL/USDT这样的交易对的交易量。例如,纳入链上指标如活跃地址或交易量可以提供优势,揭示基本RSI或MACD忽略的机构流动。想象一个机器人不仅扫描4小时MACD交叉,还将其与区块链上的实时鲸鱼运动相关联——这可以将随机游走转变为通往一致回报的路径。市场情绪分析,源自社交媒体趋势和期货未平仓合约,进一步增强了这一点。在股票市场,类似原则适用;例如,科技股如NVDA与AI相关加密代币如FET或RNDR的相关性突显了跨市场机会。交易者可能在ETH日线图RSI低于30时发现买入机会,同时伴随积极的股票市场流入,可能信号反弹。然而,没有长期回测,即使是高级设置也面临Edwards描述的相同命运。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一讨论与加密中的机构采用相关, hedge funds 越来越多地部署复杂算法。Edwards关于基本指标无长期阿尔法的观点与Delphi Digital等分析师的报告一致,他们指出成功的策略往往涉及训练于历史价格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带有主要事件的时间戳,如2024年4月的比特币减半。对于散户交易者,这意味着优先教育先进工具而非即插即用机器人。考虑交易量激增:假设2025年10月21日的典型市场条件,BTC的24小时交易量可能徘徊在300亿美元左右,提供充足流动性用于动量玩法,但没有阿尔法,利润会侵蚀。最终,在加密交易中茁壮成长的关键在于将技术分析与基本洞见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短期指标的陷阱。通过专注于可持续策略,交易者可以驾驭波动性,并在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资产中抓住机会,将潜在随机游走转变为计算通往盈利的路径。
Charles Edwards
@caprioleioFounder of Capriole Fund and The Ref.io, leading ventures in the digital asset ecosystem.
.jpg)